微信

 

【学校主页】实验室一线战“疫” 全力攻关与病毒赛跑

时间:2020年03月03日

来源:

浏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IDVD)的师生们,自觉放弃难得的春节假期,第一时间主动“请战”返校,24小时一刻不停地与疫情抢时间,尽全力研制诊断试剂与疫苗,肩负起“国家队”实验室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最早请战的“逆行者”

今年读博二的洪俊平,是最早返回实验室的学生之一。反复在心里告诉自己“疫情不等人,生命重于泰山”的他,大年初三就申请回实验室开始工作。

师妹吴倩也紧跟着他的脚步参与其中。对于师兄成为实验室第一位申请返校抗疫的学生,吴倩并不觉得意外:“师兄一直是个很勤奋的人,之前即便是节假日,他也难得休息,实验室就是他的家。”

吴倩和实验室的小伙伴们“把一天当作48小时,但还是总感到不够用”。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做到夜里12点,常常错过饭点;大家打心里铆着劲儿与疫情抢时间,将平时需要2周才能完成的抗体筛选压缩到6天,熟悉了整个流程,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扫清了障碍;除了做实验,还要及时整理实验数据,每日向组长反馈进度,“如果汇报时没有结果,会觉得很愧疚”……

“老师平日里常对我们说心中要有‘国家’,‘国家’二字就总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谈到为什么会这么“拼”时,洪俊平说道,“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很敬佩他的这种家国情怀,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是国家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

“有比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事”

自从128日回到实验室,今年博三的巫洋涛就一直在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表达制备及中和抗体筛选方面的工作。

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巫洋涛还组建了临时攻关小组,“相互协作是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好传统,招之能来,来之能战”,巫洋涛边忙手上的活儿边补充道,“虽然是临时组建的团队,但是大家工作上争先恐后,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在夜里2点之前回过宿舍”。

与所有“逆行者”一样,巫洋涛一天也没有休息过。马不停蹄的生活替代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但他依然觉得成全“大我”的工作更有意义。“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在支撑着大家,这一个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巫洋涛仰着头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做出一个有用的东西,能够让疫情早日缓解,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脱下防护服的时候体力已经透支了”

同样是第一时间申请返校的博二学生刘伟,这一个月来成了个“大忙人”:评价试剂,整理数据,撰写文章,高强度、快节奏常常让他的作息调整成了“美国时间”。要说起最忙最累的时候,还得数评价试剂的那几天:“那三天,每晚都通宵,早上回去稍微休息下,还要整理实验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再调整试剂,三天一共只睡了五六个小时。”

相对于实验室来说,刘伟面对的工作环境更复杂,防护措施也更加严格——防护服、护目镜、面罩与N95口罩,常常闷得刘伟“呼吸困难,有缺氧的感觉,非常难受”。

特殊时期,防护物资紧张,一旦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直到做完实验才能脱下。最长一次,他们穿着防护服工作了12个小时,“傍晚进实验室做实验,早上才出来,除了身上湿了,鞋套上也挂满了脚上蒸气冷凝的水珠,感觉整个身体都透支了。”

忙碌与疲惫成了那段时间的代名词,“十天里有八九天都在通宵”,但想到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在期待临床实验结果时,刘伟顾不上疲惫,耳边中只有一个声音——“赶紧把这个试剂评价一下,不能让大家的辛苦白费” 。

“互帮互助的实验室氛围特别好”

谈到团队协作,除了巫洋涛,负责质粒构建的博一学生马建,同样有很深的体会。

“有时候要提一百多管质粒,人手不够,大家都会来帮忙。哪怕对方不是我们这个方向的,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帮忙。”对于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验室传统,马建十分称赞,同时也习以为常,他补充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去帮别人;等到你有事情需要帮助,别人就会帮你。”

尽管这一个月来没有假期,马建并不觉得特别累。可能是因为之前节假日就经常做实验的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强度;也可能是因为在他眼中,老师们更为辛苦——“老师们会比较辛苦一点。晚上,我们走得早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们走得晚的时候,他们还在。他们就是实验室的精神力量。”

一人撑起了整个实验室的测序工作

说起技术员张荣为,恐怕没有一个人不认识。

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他总是一个人在206207房间里默默工作,给人留下的总是冷静沉着、不苟言笑的印象。

申请返校后,他与大家的交集陡然增多了起来。

“以前一天大概要处理200个样品,现在是300个左右,而且时常被催‘结果出来了吗?’大家都在等赶进度、催结果,测序结果没出来之前,后续实验也无法开展。特殊时期,压力确实比以前大多了。”

因为疫情,不少测序公司无法返工,原本可以送外测的工作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作为实验室负责测序工作的“老人”,张荣为知道当下这项工作的稳定性意味着什么,因此一个人选择扛下所有的测序工作。为了尽快出结果,他就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一天当作两天用。

晚上12点后,当很多人已进入梦乡时,最后一批待测样品也送到了张荣为的手里。凌晨5点,他将夜里2点做的样品纯化上,到7点才能躺下睡,10点就得起来,继续开始一整天忙碌的工作:做样、纯化、测浓度、稀释、鉴定、PCR……“人累一点熬一熬就过来了,但我这些老伙计可累坏了”,指着超负荷运转的仪器,张荣为有点心疼,无奈地说道,“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关过机了”。

每天20小时的“工作狂”

与张荣为同样与时间赛跑的还有技术员洪聪明。

今年的春节假期对洪聪明来说只有5天。但他没有丝毫抱怨,心里怀揣着和大家一样的念头——疫情严峻,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更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21日到7日,他一直专攻抗体检测试剂的调试。作为积累了9年经验的“老手”,他懂得应该从何入手提高效率,时间紧迫,他也责无旁贷地成为了试剂调试的操手。

一个人,一星期,要调试三个抗体检测试剂。为了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洪聪明咬着牙坚持着,“有时候,实验反应时间有十几分钟,就定个闹钟眯个十几分钟,闹钟响了再接着做下一步实验。又有十几分钟,就再定个闹钟,再眯十几分钟……”睡觉的地点,不再是家中温暖的床,而是实验室里逼仄的沙发。

心疼一天只吃一顿饭的洪聪明,他的妻子特意为他煲了汤。而这“爱心汤”的结局往往只有两种:要么变凉时才被享用,要么因为根本没时间打开餐盒的盖子而没有喝。对此,他的妻子既无奈又心疼,她说道:“在这个非常时期,我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在生活上照顾他,让他保持体力投入工作。”

“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是洪聪明矢志不渝的信念。“以前做实验是为了科研的乐趣,现在做实验是因为使命。面对疫情,我有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洪聪明坚定地说,“虽然很苦,很累,但再苦再累都必须坚持,这就是我的责任”。

恪尽职守的“螺丝钉”

技术员——周国梁

工作内容:原核表达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两班倒轮着来,每个人同时做好几件事,有几天我们做到凌晨五点多,当时实在太冷了,又饿,又害怕病倒,怎么办呢?当时就喝热水,在235房间里多转了几圈,人就暖和了点。”

博士生——周立志

工作内容:原核表达与生信方面的工作

“疫情任务时间紧迫需要通宵,我们实验室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也是一种常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研士生——薛文辉

工作内容:分子克隆与表达纯化

“以前一个克隆可能做上两三天。现在是一天可能就要做到挑菌,而且在等待长菌、摇菌的时间里,我们会穿插做其他克隆,工作量是平常的好几倍。”

博士后——侯汪衡

工作内容:抗原表达和假病毒所需质粒的构建

“看到疫情这么严峻,想到实验室肯定需要人手,就申请把机票提前到初四了,看到老师们都这么拼命,我们也很受鼓舞,只想着赶紧做出成果来。”

博士生——钟泽澄

工作内容:核酸检测 

“没有下班时间,只有没有完成的任务,没有感觉特别累,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拼。”

研士生——施洋

工作内容:骆驼单域抗体天然库筛选

“这段时间做了上千个克隆,要出结果的时候,特别紧张,得知结果很理想,开心是肯定有的,但不能因此松懈,还要继续往下做。”

诸多弥足珍贵的瞬间

隔三岔五的“口罩会议”,不断推动着工作顺利前进,只为了让成果更早一天到来。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

时间紧迫,老师们迫不及待地观察实验结果。 

从三更灯火,到五更鸡鸣,24小时的每一刻都有忙碌的身影。

朋友圈成了“抗疫日记”,记录每个高光瞬间与奋斗时刻。

哪怕不在实验室,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与这场疫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回不了学校,黄洋就在家用电脑进行模拟预测计算,配合实验室的工作;毕兆峰在《环球》杂志发出 “厦大声音”,以专业知识回应“人类如何确保跑赢传染病”的民众思考;王玉静则以真挚细腻的笔触,刻录下普通人所感受到的时代脉搏。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上下同欲,风雨同舟。”或许这就是厦大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都视自己为向前奔驰的火车头的一个小齿轮,用做好本职工作的方式默默践行着椭圆楼的创新进取精神。

时间流转,我们终将战胜疫情。

(bet体育365官网正规)  

  

学校主页链接:https://news.xmu.edu.cn/2020/0302/c1552a395798/page.htm

  

上一篇 下一篇